積分球的作用是對輻射通量進行空間積分。針對特定應用,定制設計積分球時,了解積分球的工作原理非常重要。積分球理論是研究漫射表面內的輻射交換原理的一種理論方法。盡管積分球理論的基礎理論可能看起來復雜,但實際上有許多簡便易行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幫助您理解和學習。這個概念可以簡述為:積分球表面兩個區(qū)域之間的輻射度交換與視角和表面之間的距離無關,即積分球壁上任何一點接收到的通量的比例對于積分球壁上任何其他輻射點都是相同的。在光學成像系統(tǒng)中,積分球起到了關鍵的光源調節(jié)作用。光譜通用積分球UV波段
測量與光束空間性質無關的光功率的積分球。常用的積分球結構測色儀有 d/8結構和 d/0結構。d/8結構色度儀有兩種測量模式 SCI和 SCE;(詳見此處),利用 SCI進行顏色測量可以有效地消除物體表面紋理對顏色測量的影響,從而獲得物體的真實色彩特征。除了測量的目的,積分球還可以均勻照射一個裝置。這在測試數(shù)字成像裝置時非常重要(例如CCD陣列)。理想情況下,在積分球內表面的涂層在需要的波長范圍內都具有很高的反射率,并且反射為漫反射。如果積分球和小端口處的光學損耗很小,多次反射會導致在積分球內部具有很高的光強,從而具有很高的光學效率,即使積分球比光源和探測器的尺寸都大。D55光源輻射定標UV波段積分球在工程領域,如流體力學、熱傳導等領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積分:1.理想積分球原理,理想積分球的條件:A、積分球地內表面為一完整地幾何球面,半徑處處相等;B、球內壁是中性均勻漫射面,對于各種波長的入射光線具有相同的漫反射比;C、球內沒有任何物體,光源也看作只發(fā)光而沒有實物的抽象光源。2.影響積分球測量精度的因素:A、球內壁是均勻的理想漫射層,服從朗伯定則;B、球內壁各點的反射率相等;C、球內壁白色涂層的漫射是中性的;D、球半徑處處相等,球內除燈外無其他物體存在;E、窗口材料是中性的,其E符合照度的余弦定則,實際情況與理想條件不符合會帶來測量誤差,故需修正。
便攜式高亮度積分球均勻光源,便攜式高亮度積分球均勻光源(LS-ISLS20K),積分球均勻光源具有良好的面發(fā)光均勻性、郎伯特性等普遍用于各種計量檢測單位、光譜亮度計和光譜輻射度計廠家,同時校準和測試相機及光學探測傳感器、焦平面陣列傳感器及多光譜遙感傳感器的理想選擇。LS-ISLS20K便攜式高亮度積分球均勻光源是采用了一體化PTFE鑄模球體,反射率高達98%以上,積分球均勻光源系統(tǒng)主要由積分球主體結構、光源和系統(tǒng)控制器、帶強度標定系統(tǒng)組成。LS-ISLS20K便攜式高亮度積分球均勻光源在校準光亮計、光譜輻射計具備大動態(tài)范圍、線性度高,采樣了光源輸出光強可調、出射光闌孔可調節(jié)、燈的數(shù)量控制等方法來實現(xiàn)積分球光源輸出亮度的調節(jié)范圍。在科研領域,積分球被廣泛應用于各種光學實驗中。
學科發(fā)現(xiàn),光學的起源在西方很早就有光學知識的記載,歐幾里得(Euclid,公元前約330~260)的<反射光學>(Catoptrica)研究了光的反射;阿拉伯學者阿勒·哈增(AI-Hazen,965~1038)寫過一部<光學全書>,討論了許多光學的現(xiàn)象。歷史發(fā)展,光學是一門有悠久歷史的學科,它的發(fā)展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人類對光的研究,較初主要是試圖回答“人怎么能看見周圍的物體?”之類問題。約在公元前400多年(先秦時代),中國的《墨經》中記錄了世界上較早的光學知識。它有八條關于光學的記載,敘述影的定義和生成,光的直線傳播性和小孔成像,并且以嚴謹?shù)奈淖钟懻摿嗽谄矫骁R、凹球面鏡和凸球面鏡中物和像的關系。積分球的基本原理是光通過采樣口被積分球收集,在積分球內部經過多次反射后非常均勻地散射在積分球內部。光譜通用積分球UV波段
積分球,跨越學科界限,將數(shù)學、物理、工程等領域緊密相連,推動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光譜通用積分球UV波段
內置光源積分球的被測光源安裝在積分球內部,于探測端球壁位置開一個窗口用來連接探測裝置,光源與探測窗口之間有一塊隔光板用來放置光源發(fā)出光直接照射在探測端口,光在積分球內壁進行充分的漫反射后,在內壁行程均勻照度,后照射到光電探測端口,進而得出光束的光學性質。積分球的進光口和探測端口分別各開一個窗口,積分球內部同樣放置遮光板放置光束直接照射探測端口,光束從進光口進入積分球,經過充分的漫反射后行程均勻照度,后從積分球探測端口進行光學性質測量。光譜通用積分球UV波段